武夷岩茶品鉴网

苏州核雕工艺与流程的深度解析

11-11

苏州核雕工艺与流程的深度解析

本文出自公众号佛珠之家(fozhuhome)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历来被誉为天堂之地,人杰地灵,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工艺美术强盛之地,清浙江巡抚纳兰常安在《受宜堂宦游笔记》写道:“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鬼工者”说的就是苏式核雕工艺,也是对苏式核雕的美誉。

一、核雕的制作工具

苏式核雕从技艺方面来看具有“小、巧、精、灵”的特点。“小”是从作品的体量方面来描述的,苏式核雕虽然微小,但可以从小处见到大千世界;“巧”是指作品在设计和表现方面构思巧妙,苏式核雕艺人能够巧妙地运用材料特性表现不同的主题内容;“精”是指作品雕刻工艺方面精致细腻,表现力强;“灵”是指作品具有灵气,苏式核雕的创作内容都要结合人文典故,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灵魂。

苏式核雕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传统工艺的精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圆雕、浮雕还是镂空雕都表现出精致优雅的风韵,用刀或是犀利流畅或是婉转细腻,内容包罗万象,给人以方寸之间天地阔的感觉。近年来,随着新生一代雕刻艺术家的成熟,苏式核雕蓬勃发展,新兴的作品选材讲究、刀法精炼、追求创新,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好评。

核雕作为微雕工艺品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常被称为雕刻工艺界的奇葩,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运用特殊的制作手段、专门的工具、按照一定的创作流程进行设计、创作、保养。

行话相传,“三分手艺七分工具”,雕刻工具是雕刻家双手的延伸与思维的物化,是其创作作品、展示手艺的唯一途径。核雕工具较为精细,20年前,雕刻刀或由艺人亲手打制,或是到铁匠铺订制,现在的雕刻刀多数用成品钢材机械打磨而成,但一些特殊的工具还是需自己动手打制而成。

苏式核雕的雕刻刀,行话称为凿子,核雕创作的全过程离不开凿子的运用。雕刻刀分为平刀、圆刀、尖刀三大类:

1、平刀,因为刀口平直,所以称为平刀。平刀按照刀口大小不同可分为大平刀、中平刀、小平刀等等,大平刀刀口宽度5毫米左右,小平刀刀口小于1毫米,这样的小平口刀通常是雕刻者自己制作的。

平刀在使用时有推、铲、削等用法。推刀法主要用于作品雕刻前期对材料进行较大面积的去除,留下平整的表面,雕刻过程中某些细节部分需要达到平滑、直挺的效果时也会运用推刀法。推刀法要求刀痕干净利落,无毛糙感,无多余刀痕。平刀的推刀法除了利用刀刃外还经常使用刀刃左右两边外角,常用于“开线”。开线是指雕刻过程中一些细线条的刻画,比如刻画人物的胡须头发、植物的叶脉等等,雕刻时用刀要求用力柔和,要求线条流畅、有力度。铲刀法主要用于修平作品某些凹陷部分,又称为“平铲”,某些凹陷的、不规则的弧形面也需要运用铲刀法来实现,比如雕刻卷曲的叶面等。削刀法主要用在对作品突出部分的表面效果进行处理,运用平刀的刀刃中间发力形成“削除”的效果,削刀法在雕刻过程中留下的细密刀痕有特别的肌理效果,给人以古朴的感觉。

2、圆刀,刀口成圆形。圆刀因刀口宽度分为大圆刀、中圆刀、小圆刀等等,大圆刀刀口直径5毫米左右,小圆刀刀口小于1毫米。核雕中的圆刀从传统木雕、象牙雕刻的圆刀演变而来,利用圆柱形钢材的前端开锋而成,没有排出木屑的凹槽,这是由果核没有纹理走向的材质特性决定的。

圆刀在使用时有推、铲、点等用法。圆刀的推刀使用方法与平刀相同,直线方向发力,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塑造很多形体,比如大圆刀可以雕刻人物脸颊部分的肌肉,小圆刀可以雕刻人物嘴角和鼻梁两侧部分等等。雕刻效果要求刀痕光滑流畅、无毛糙感、无垦挖感。圆刀的铲刀法主要用于塑造“U”形谷底的凹陷部位,圆刀的铲刀法与平刀的运用范围完全不一样,平刀铲刀法塑造的是某些起伏的表面,圆刀铲刀法塑造的是某些起伏的“U”形沟槽,不同大小的沟槽可以选择不同尺寸的圆刀进行雕刻。此刀法在雕刻时变化繁多,最常见的就是塑造人物的眼眶及周围的表情变化,直接影响人物的表现变化。圆刀的点刀法是利用圆刀的刀尖塑造作品的深陷、孔洞部分。点刀法去除的材料较少,刻画的面积小而深,常用于镂空雕,以及雕刻人物鼻孔眼珠等部位,还可以塑造不规则的、集合性的体块,比如人物卷曲成团的胡须。

3、尖刀,也叫尖锥刀,前端刀锋成尖锥形,刀锋集中点在尖上,主要用于雕刻细小的线条,比如人物的胡须头发、眼线、植物的茎脉等等。核雕中的尖刀一般比较小,刀锋最宽处一般不会超过2毫米。尖刀的使用方法主要是推刀法,力气用在一点上。尖刀雕刻形成线条纤细均匀,不管直线还是曲线都如同丝线一样流畅顺滑。尖刀刻画的线条与平刀刀角刻画的线条有所不一样,平刀的线条可以有粗细的变化,线条左右的肌理不一样,具有一种苍劲的感觉;尖刀雕刻的线条更为工整细腻,操作也比较简单,一刀刻下必产生既定效果。尖刀还可以雕刻狭窄的缝隙,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在镂空雕刻时小圆刀无法雕刻的小孔洞也可以用尖刀来完成,作品后期的细部修整阶段使用尖刀的频率更高。

二、核雕的材料

对于核雕而言,了解并掌握材料的性质、用途和加工方法,是学习核雕的基础。田自秉先生在《工艺美术概论》中说:“一部工艺美术史,也就是一部材料史。”核雕使用的材料很多,有橄榄核、桃核、核桃、杏核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材料是橄榄核。橄榄核造型饱满、质地细腻、色泽温润、核壁深厚,不易开裂,易于雕刻、保存,长期把玩后包浆呈琥珀光泽,既浑厚又晶莹剔透,广受雕刻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橄榄核的种类很多,在核雕界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给橄榄核分类:按形状大小可分为长核与圆核、大核与小核、怪核等;按果核瓣数分为“三花”、“四花”、“二花”与“多花”核;按果核颜色分为铁檀核、黑金刚、红金刚、黄金刚等。当年采摘的橄榄核称为新核,新核因出产时间短,包含水分较多,所以容易开裂,不适合雕刻。新核要在常温下放置一两年,这样处理后的核料水分最少、油性充足,适合雕刻,雕刻作品油性足、不易裂、容易上色起包浆。

从事核雕创作的艺人必须了解并掌握核雕原料的质地特性,娴熟巧妙地运用材料的色泽纹理效果,掌握橄榄核原料的性能,因材施艺。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最后的效果,在创作之前必须进行选材,选材有下列几个步骤:“观外形”,核料的形状应该中正饱满;“看色泽”,选择颜色深暗、纹理规则、表面光滑的果核;“感手感”,即用手掂量一下核料的重量,重量较大的果核质地严密,比较坚硬,成熟度高,适合雕刻;“听声音”,所谓“掷地有声”,可以体现核料的内在质地。

三、核雕的设计

苏式核雕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特色,讲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每一件作品都是供人鉴赏把玩的小型艺术品。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地方特色。苏州舟山村的能工巧匠继往开来,不断丰富苏式核雕的艺术形式,利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工艺技法进行创作,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广泛,有人物、植物、飞禽走兽、园林风景、历史故事等等,还有一些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苏式核雕虽然体积微小,但凝聚了传统雕刻工艺的精华,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核雕作品的开发与设计一般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师创作完成,再由工艺娴熟的雕刻艺人进行雕刻。

苏式核雕不仅包含着对工艺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观,作者运用写实、夸张、抽象等表现手法,结合材料的特有性质,利用每个核材的个性因材施艺,充分体现核雕的材质魅力和艺术趣味。

核雕创作在设计工艺上有两种形式,随形设计和统一设计。随形设计的方法就是根据材料本身的形状顺其自然进行设计,充分发掘材料天然的个性特征,凭借作者的经验和感觉发挥想象,赋予某一材料特殊的艺术形象。所谓“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说的就是这种设计方法,雕刻界称之为“巧雕”。巧雕比较注重构思设计,设计的时间往往大于雕刻的时间,作品的艺术性大于工艺性。随形设计通常运用于单籽作品的设计,手串设计则一般运用统一设计的方法。雕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选择若干颗外形相似、质地相近的核料进行设计,这些核料往往来自同一棵树木。这组核料通常需要前期加工,艺人将核料的上下尖出部分打磨去除,将其修整成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这样的表现方式看似不受材料形状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和主题,实则作者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及其个性差异,选择最适合的表现内容。核料之间必须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现最佳的艺术效果。

四、苏式核雕的工艺流程

苏式核雕的创作过程分为选材、起坯、细部雕刻、修整和打磨上光等几个步骤。

1、选材

选材是核雕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核雕创作的品质,特别是做手串必须选择统一的材料。

2、起坯

起坯,也叫打坯,即根据设计将核材雕刻出创作内容的大致轮廓。核雕起坯要求非常细致,速度不宜过快,雕刻时需要适当的预留一些余地,因为雕刻这门工艺是在做“减法”,雕刻过了无法再“加”,所以起坯不可“过”。

3、细部雕刻

细部雕刻,更直观的说法应该是“局部雕刻”。核雕虽然个体很小,但是核雕创作像其它工艺雕刻一样需分成几个局部来完成。

在完成粗坯之后,作品呈现块面状态,此时需要雕刻它的细部形状。细部形状的雕刻也要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部分的布局,因核雕本身个体较小,一点点差错都会使整个造型变形。然后将作品的各个部分,如人物的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逐步雕刻成型,将大体上的块面雕刻成细致、生动的作品内容,此时的雕刻应该把握其力度,不宜生雕硬刻,刀法应流畅而富表现力。

细部雕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件作品需要经过好几遍雕刻方能见其真面目。

4、修整

修整阶段是细部雕刻阶段的延续和深入,它是一道精致的工序,主要是对细部、局部进行调整和修饰,使作品细致完美。修整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刀迹清楚细腻,不见“拖泥带水”之感,线条要有缓急变化,力求把各部分的细微造型及其质感表现出来,达到光洁清爽、质感分明的艺术表现效果。修整后的作品要求质感明朗,整体富于变化,比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应该具有个性特征,人物的服饰衣纹应该有厚薄之分,厚质服饰的衣纹应该短而浅,表现圆而钝,而薄质服饰的衣纹长而虚,呈现洒脱飘逸之感,等等。

修整阶段是微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过程的刀法运用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所以在运刀时大处要刚劲有力,小处要凝神细致,圆处要翻转自如,平处要沉着稳健。作品的细部修整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作者对作品表现力的把握就体现在这一阶段,讲究运刀的韵味,自然的刀痕可以强调雕刻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5、打磨上光

打磨上光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核雕圆润浑厚的质感,增强核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核雕作品小而精致,因此打磨应根据作品的需要来进行,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将破坏作品细部使其失去艺术魅力。比如人物的皮肤表面、服饰圆转平整的地方通常不应留有运刀的痕迹,所以需要打磨;而人物五官以及须发应该体现其特有的线条感,则不应打磨。

通常的打磨方法是先用较细腻的木工砂纸有选择性地对作品的各部分进行打磨,因为核雕作品较小,很多时候需要将砂纸卷在竹片或硬纸片上,根据作品各部位的运刀行径轻轻地对其进行打磨。在打磨过程中如若磨到不需要打磨的地方,如人物的须发,会使其变得混沌而失去了应该有的表现力,此时则需要再补上几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打磨结束之后,就要给作品上光。上光的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用植物油均匀地涂在作品表现,反复数次,这是比较常用的上光方法,简单且容易操作;二是利用抛光机抛光上蜡。

核雕总体外形以圆形为主,表现手法多样,形式感强。苏式核雕追求工整利落的用刀、圆润饱满的造型、生动逼真的形象,讲究整体感觉上的细腻浑厚和动人神韵,这种神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审美观和哲学观。

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核雕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苏式核雕工艺精湛,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既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凝聚着几代雕刻艺术家的智慧精华,体现了吴地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

在现代雕刻工具发展的影响下,苏式核雕的表现形式、内容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致入微,很多地方是传统雕刻刀无法实现的。但作为传统雕刻的一个品种,始终不能放弃雕刻刀的运作,

因为它体现着雕刻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最为感人之处。


关注公众号“佛珠之家”——好玩的佛珠手串资讯,有用的佛珠手串保养与收藏小知识。

茶杯犬图片恶心死人

鼻烟壶哪里的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