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西方中世纪雕刻艺术的演变历程

06-10

西方中世纪雕刻艺术的演变历程

|观雨h

编辑|观雨h

前言

中世纪西方雕刻工艺对于宗教、建筑、艺术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宗教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它的传承通过教育体系、工会组织、师徒关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得以延续,这种传承也保持了雕刻技艺的连续性。

雕刻停滞的时代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欧洲自此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

至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崛起,自封为西罗马皇帝并要复兴罗马传统,文化上亦以古代罗马为范本,展现了所谓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962年,鄂图大帝跃登为首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又推出所谓鄂图文艺复兴的文化复兴政策,为当时的文学、艺术注入新活力。

但此时的雕刻,却停留在小型的青铜或象牙雕刻上,没有创造出一个特别闪光的时代,另一方面,以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至1453年灭亡为止,帝统绵延了近1000年,在艺术方面也留下极为可观的遗产。

但由于公元726 年皇帝李奥三世颁布毁弃偶像令,禁止礼拜圣像,因此仅可见到当年些许的石棺雕刻和小型浮雕(主要为象牙),就整体而言,这个时代的雕刻虽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其陷于停滞状态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拜占庭象牙雕刻

拜占庭人典雅的大理石花雕柱头是值得称赞的,它们造型各异,巧夺天工,至今光辉依旧,以其绚丽多彩的丰韵展示着拜占庭艺术的魅力,留下了众多使后人得以永远欣赏的美好遗产。

除此之外还有人物雕刻等,但是拜占庭雕刻艺术与古典雕刻艺术有所区别,它在古代现实主义和崇尚自然美的雕刻艺术基础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即抛弃雕刻的三维立体感,代之以两维的平面设计,突出地发展浮雕艺术。

此时,雕刻的形象大多失去了古代自然主义的曲线美,而大量地使用几何图形,人物形象的面部呆板而缺乏生气,却增加了端正和威严的气势,雕刻的细部变得更加粗糙,其外观几乎丧失了古典的艺术美,给人一种沉重的扭曲感。

象牙雕刻是拜占庭雕刻艺术品中内容最丰富的形式,在拜占庭帝国,象牙雕刻作品包括大量的宫廷摆设、教俗装饰、圣像和家具装饰等。

它甚至还存在于精美的金术银杯盘和镶嵌珠宝的皇冠和教冠装饰上,由于当时亚洲和非洲野生大象活动地域较大,种群分布广泛,因此象牙的供应可谓源源不断。

不仅由经营北非和印度贸易的商人,而且由拜占庭帝国周边其他原始部落居民带入帝国境内。

据文献记载,公元4—6世纪拜占庭帝国象牙价格相当便宜,仅相当同等重量白银的1/40,比丝绸便宜数十倍。

象牙雕刻的发展

象牙雕刻起源于罗马帝国时代,当时主要用于元老院会议公文,特别是用于对高级官员和执政官的任命书,后来,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也使用象牙板,被称为“五折板”。

拜占庭帝国初期,政府还一再规定只有皇帝和执政官可以使用“折板”记事和发布命令,其他人使用“折板”属违法行为。

但是象牙细腻光滑的表面和典雅的色泽质地,使许多艺术家开始利用这种物美价廉的材料进行创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雕刻象牙艺术品。

据考证最先发展象牙雕刻的地区是盛产象牙的埃及,当时从这里向帝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北岸各大城市输送大批象牙雕刻的小雕像、装药品或香料的牙罐、牙雕盒以及装饰用的牙雕板、象牙吊饰等等。

据一份古文献记载,5世纪前半期塞奥多西二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教区主教奉命向宫廷奉献了8把象牙凳和14把象牙椅。

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作为后起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使该城市成为帝国北方的牙雕中心。

在这里,象牙加工工匠和金银珠宝匠一样,享有免除国家劳役的特权,有关立法明确指出,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并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和训练自已的子弟继承手艺。

象牙雕刻的作品

现存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拜占庭象牙双折板“作家普鲁比安”完成于公元400年,生动地再现了他写作时的情景。

作家的两侧有书童记录,另有助手研磨书写用料或准备参考文献,人物造型基本准确,服装、饰物和背景道具表现生动,特别是长袍的皱褶极具古典主义雕刻的艺术风格。

同一时期基督教内容的象牙雕刻也大量出现,反映了成为国教的基督教迅速发展的情况。

现存慕尼黑国家博物馆的5世纪初拜占庭象牙雕刻“基督死后复活升天”,表现圣经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作为雕刻背景的树木,小鸟和建筑,继承了古代艺术风格。

但是人物情节严格按照圣经记载:天使受上帝委派打开基督的坟墓,并坐在墓石上,罗马士兵表情惊恐万状,作品的工艺水平显然不如“作家普鲁比安”,明显标志是对服装皱褶的表现缺乏感染力。

除了基督教的内容,这一时期还有许多表现皇帝形象的作品,“阿纳斯塔修斯像”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为517年完成的拜占庭象牙雕刻。

作品以主人公观看竞技活动为题材,皇帝身着华丽皇袍,坐在竞技场的包厢内,脚下是激烈的斗兽场面和表演场面,在竞技场边缘圆角的狭小空隙间,艺术家竟塑造了10个全神贯注紧张观看斗兽的观众形象,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拜占庭象牙雕刻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艺术杰作则非“马克西米安主教宝座”莫属,该作品完成于公元550年前后,是为公元前546一前553年间担任拉文纳大主教的马克西米安制作的,现存于意大利拉文纳考古博物馆。

它总高150厘米,宽60余厘米,前后左右布满了象牙雕刻画和装饰花边,其精美程度超过了现存所有拜占庭象牙雕刻品。

罗马式雕刻

罗马式继承了中古以来的欧洲式样,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始终是建筑的附属品,中古时期鲜有类似古代希腊、古罗马的独立雕像,所有的雕刻大半只用来装饰圣堂的墙壁、门扉、柱头和其他盛装圣物的器具或象牙碟刑像等。

不过作为一个艺术体系,罗马式雕刻在建筑既定的框架内表现了“上帝的世界”,它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宗教表现性,艺术家们大胆地改变了古典主义的写实传统,利用象征、寓意等手法,把各种事物夸张、变型,不按照正常比例,打破客观空间秩序重新组合来表现宗教理念。

这些艺术处理非常适合表现宗教的非现实感,有一种光幻迷离的美学效果,在处理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几何化、符号化是常用的变型手段,这得益于东方艺术的影响。

二是符合建筑法则,罗马式教堂外壁上的雕刻既是建筑的装饰,又与建筑浑然一体,罗马式雕刻几乎充斥于教堂外部一一门帽中心、横、拱门、门廊、门间壁、门侧壁、柱头与柱身表面。

这些雕刻完成宣传教义和美化装饰任务的前提是必须与建筑物和谐统一为一个有机体,它们的造型要服从于建筑自身的结构和韵律。

根据这个“法则”,位于不同建筑部位的雕刻形象就要被因地制宜地处理,或拉长、或缩短、或放大、或变小。

这样处理既保证了雕刻与建筑整体效果最大程度上的协调,又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众多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就这样诞生在建筑上了。

三是空间多变性,在罗马式雕刻里一个雕刻表现多个不同场景很常见,这种空间多变的表现方式对于交代事情的原委、发展线索、最终结果不仅方便而且必需。

因为教义的内容很庞杂,宗教故事也很丰富,有限的雕刻空间难以完全表现出来,多时空的结构比较自由,也便于描绘完整的情节,许多罗马式雕刻虽然用多时空去表现,但是线索明晰、错落有致,一点也不觉混乱。

四是主次分明,基督教是以上帝至尊、教皇为首的种宗教制度,雕刻家往往以人物的大小来显示其宗教地位的高低。

综合来看,罗马式雕刻家能够推陈出新,既不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又在宗教艺术的表现上大胆创新,并能自成体系,完成“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

哥特式时期

哥特式时期,人们仍然将全部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倾注在教堂这一伟大的艺术综合体之中,最富纪念性的艺术形式都在教堂里得到发展的。

因此此时的哥特式雕刻作品仍主要集中于建筑装饰上,在西方艺术史上,纪念性石雕的创作盛于古希腊、古罗马,销声匿迹于中世纪前期。

直至罗马式时代,纪念性石雕方在建筑装饰雕塑领域复兴,经哥特式时代的全面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纪念性石雕才终于彻底脱离对建筑物的依附,从教堂的艺术综合体中走向教堂外面的广场,成为真正独立式的纪念碑式雕刻。

哥特式时代,正是西方雕刻艺术在公元后第二个千年重新获得独立发展历程中最具关键性的一个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雕刻从教堂的墙壁中一步步“走”了出来。

罗马式和哥特式雕刻,是中古欧洲“信仰时代”里强而有力的视觉性象征,如果说建筑由几何学和抽象的形态构成,那么雕刻则具体表现形象,其所负作用,不用言词或文字而是用心像传达天主教式的世界观或教义。

当时有读写能力者,仅仅限于圣职人员与少数知识分子,一般民众大半都是文盲,因此那些显示耶稣基督、玛利亚生平,圣经中预言家、使徒或圣人的雕刻,无疑成为天主教的图画百科全书,也就是利用石头作无言的布教了。

装饰在圣堂里的罗马式和哥特式雕像,以“神之家”中的居住者姿态面对人们,因此那些雕刻,有时可以成为神之荣光的象征,有时又可成为天王教真理的说明。

现代有些作品仅仅为艺术而艺术,或为美的对象而制作,人们跪在这些雕像前面礼拜、颂扬神的荣光,为基督的受难祈祷,相信圣人的奇迹。

笔者观点

中世纪西方雕刻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朴厚重到精致逼真的转变,从宗教题材到世俗题材的扩展。

不同的时期和风格都对后来的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欧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西方哥特式建筑中雕刻艺术型制内涵初探 张安琪; 刘瑞 雕塑 2019-12-15

2.论西方古典雕刻理、态、体的造型观 秦刚 艺术评鉴 2018-03-30

3.关于中世纪罗马式建筑雕塑的表现性 吴岩岩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5-01

荷兰猪吃什么好

宠物训导师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