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中国现代版画百年历程:鲁迅与版画的走近

01-24

中国现代版画百年历程:鲁迅与版画的走近

恺蒂

近期,“承传鲁迅:中国现代版画回顾展” (Lu Xun’s Legacy: Printmaking in Modern China) 回顾展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文莱艺术馆(Brunei Gallery)开幕。展览以鲁迅先生为引子,展出了七十多位中国版画家的近两百幅作品,展品跨度为1930年代至今,推出现代中国版画的近百年历史的辉煌画卷。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简称SOAS,创立于1916年,现为伦敦大学成员,是欧洲顶级的亚非研究中心。亚非学院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布卢姆斯伯里区,紧邻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学院的文莱美术馆久负盛名,由文莱苏丹慷慨捐资而建,主要展示亚洲、非洲及中东国家的艺术作品,例如近期刚刚结束的东方陶瓷学会百年回顾展。

这次版画回顾展的展品均来自于英国木版教育信托(Muban Educational Trust)的收藏。此展经过了三年策划,并请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研究员金曼仪女士(Mary Ginsburg)为特邀策展人。文莱艺术馆是此巡展的第三站,第一站是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艺术馆,第二站是杜伦大学的东方博物馆。

展厅现场,鲁迅肖像及插图

木板教育信托秘书长恺蒂,特邀策展人Mary Ginsberg, 亚非学院文莱艺术馆馆长John Hollingworth 在展厅

展厅现场

(一)

这次展览,除了一幅丝网版画和两幅铜版画之外,其他均为木刻版画。木刻版画在中国源远流长,众所周知,唐咸通九年(868年)刊刻的《金刚经》为世界上第一本印刷书籍,卷首就是一幅木刻版画。唐宋以降,刻版印刷蓬勃发展,木刻插图的小说和戏剧到了明朝更为盛行。十七世纪出现套色水印木刻技法,或为画谱,或为刻本插图,或为单幅版画,标志着中国版刻印刷史的高峰。

到了晚清,传教士们将西方的平版及凸版印刷介绍到中国,机械化快捷便宜,改变了印刷和书籍的出版。平版印刷提供了廉价的插图杂志、海报和广告的制作,反映了城市和商业文化的兴起。但木刻版画仍被用在一些精品出版物上,木版年画也持续流行。当时的报刊杂志插图及版画常常描绘新闻故事或时尚潮流,很少有对社会政治时事的评论。 在1910年代,李叔同先生曾在上海展出过欧洲版画,但影响甚少,真正推动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是鲁迅先生。新兴木刻版画亦即创作木刻版画,在技术、风格和内容上与传统的木刻版画非常不同。传统木刻的画、刻、印往往由不同工匠完成,画工、刻工和印工并不是同一人。而创作木刻中,画、刻、印是由同一位艺术家完成,这些作品都是原创版画,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谢梓文《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黑白木刻,58x60cm, 1981

王炜《刻痕-向抗战木刻致敬》丝网版画,70x140cm, 2015

鲁迅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在西方却鲜为人知。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将一度被忽视的木刻版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艺术。鲁迅认为黑白木刻可以快速地被创作出来,其风格和内容充满戏剧性,虽简洁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成为社会变革和民族抵抗的武器。为了鼓励并指导年轻艺术家创作黑白木刻,鲁迅收集并出版了欧洲美国日本一流版画大师的作品,包括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苏联革命艺术家克拉甫琴科(Alexei Kravchenko)、法复尔斯基(Vladimir Favorsky)等等。他举行展览,开办讲习班,用自己的藏品作为版画技法的示例,并给予年轻艺术家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在推广黑白木刻版画的同时,鲁迅也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鼓励年轻艺术家保留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元素风格和技术,例如传统年画、汉代石刻、拓印、篆刻以及十七世纪达到高峰的水印木刻技法,他与郑振铎先生一起出版了传统水印的《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并在信中说:这是“中国木刻史上的一大纪念”。

(二)

展览以鲁迅先生为引子,但并不局限于鲁迅。近两百幅版画被分为四个部分展列,贯通历史与当代,以风格与技巧来传达信息。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肖像与插图”,展出一系列鲁迅先生肖像及书籍插图,是对鲁迅先生的致敬。许多中国版画家都曾刻印过鲁迅肖像,特邀策展人金曼仪女士对肖像的选择,旨在表达鲁迅先生的各种情绪和感怀:有时沉思,有时忧虑,有时放松,有时面带微笑,有时表情坚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力群先生1936年的《鲁迅像》,金曼仪女士解释道:力群曾把这幅肖像寄给鲁迅先生,并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前几天去拜访过鲁迅,所以,这幅作品是鲁迅先生亲眼见过的。这幅作品的右上角有两排书架,左下角是握笔的手,和一条往上看的狗。再如年轻艺术家刘京的《大师系列之二:鲁迅像》,这幅作品是传统木刻与当代数码艺术的结合,画面上的鲁迅神秘让人难以捉摸。

力群 《鲁迅像》,黑白木刻,12x10cm,1936

刘京《大师之二》,套色木刻结合数码技法,90x60cm, 2017

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创作插图,也是许多版画家的喜好。赵延年先生为《阿Q正传》创作的六十幅插图在展厅的一面墙上以三行排开,气势恢宏壮观。古元、陈尊三、赵宗藻的《祝福》插图,刻刀下的三幅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还有张怀江的《狂人日记》插图,彦涵、赵延年对孔乙己的诠释,以及杨锋和杨可扬的套色版画《咸亨酒店》。

展厅一角,赵延年先生六十幅《阿Q正传》插图

杨锋 《绍兴一家酒店的寓言》,套色木刻,56x85cm, 1996

插图部分并不只局限于鲁迅,其中伍端端的老舍的《茶馆》插图还被文莱美术馆选择作为这次大展的海报。美术馆负责人John Hollingworth解释说,在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中选择海报实在不易,最终选择了《茶馆》插图,因为老舍与亚非学院的特殊关系,因为老舍曾在二十年代在这里任教。

展览海报

(三)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世代”,展出了李桦、黄新波、古元、力群、王琦、杨可扬、邵克萍、彦涵、赵宗藻和徐冰十位艺术家横跨各年代的作品,表现他们不同时期的创作。金曼仪女士说,这些艺术家中,有八位是现代木刻版画运动的先驱,他们版画内容及风格的变化,不仅表现出传统与创新等艺术史的宏大主题,也纵向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金女士说这些艺术家早、中、后期的作品,可以用“革命、宣传、艺术”来概括。

展厅一角,王琦、古元、黄新波、李桦作品

金女士在展览画册中分析: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版画以强烈的对比和粗糙的线条为特征,线条简单、平直,其内容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批判,揭露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及时政,政府抵抗外来侵略的失败。当时的版画是集中在城市的左翼艺术,活跃于上海的重要艺术家包括黄新波、胡一川、马达、陈铁耕和沃渣等,木刻研究小组、社团和展览团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都很快遭到政府打压而解散,版画期刊业往往只能发行几期就被关闭。许多版画家被捕,有的被处决。 大部分的上海艺术家搬迁或返回广东,因此广东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木刻中心。《现代版画》于1934年在那里出版,一共有18期。 广东省主要的版画家包括:李桦、赖少其、陈烟桥等,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杭州,例如1933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力群。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木刻版画很快成为号召人们抗日救国的武器,敦促人们抵抗日本的扩张、侵略和压迫,许多艺术家游历各地,宣传、教授并展览抗战木刻作品。例如,李桦先生曾在1934年他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随军流转于各地,1938年,李桦在武汉成立“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在湘赣等地举办抗战木刻展、出版利扬、推动木刻运动。

李桦《捕鱼》,套色水印木刻,22x33cm, 1956

同时,鲁迅艺术学院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版画是一个重要的部门。鲁艺的顶尖木刻版画家包括力群,彦涵、古元、王琦等,他们的木刻作品强调刻画人民群众,反映解放区的生活,军民共同抗敌。许多作品拥有年画的民间艺术风格,例如力群的《丰衣足食》,彦涵的《开展民兵爆炸运动》,色彩温暖明亮。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版画家们继续以年画风格表现土地改革以及社会进步,而国统区的左翼艺术家们更多地以黑白木刻表现通货膨胀、腐败、饥寒交迫的民众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艺术家们也以极大的热情描绘祖国的建设,许多五十年代的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许多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停止创作,但八十年代初重新焕发艺术的青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古元《在和平的土地上-朝鲜停战后第一个春天》,黑白木刻,33x55cm 1959

赵宗藻 《争朝夕》,黑白木刻,48x68cm, 1975

展厅一角,杨可扬作品

(四)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新中国”,此部分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作品,风格各异。他们表达爱国主义、怀旧、灵感、困惑和希望,展现中国版画家越来越成为世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文学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版画领域,民间艺术和社会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前者为新年画,后者许多描绘新中国的建设工程和理想中的农村景色,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十年代的作品中也多有表现。到了六七十年代,版画作为政治宣传的功能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之后,和其他许多文学艺术样式一样,版画家的创作力也得到大爆发,版画的风格及内容绚丽多彩,五光十色,或专注抒情写意,或描绘风物人情,或表达社会评论。有的版画反映城市新貌,有的版画展现乡土风情,许多版画风格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例如北大荒版画的广阔与宏大,江南地区版画的妩媚和精巧等。

展厅一角,世代及新中国

展厅一角,晁楣,周胜华等作品

这部分展出的艺术家包括:顾群、朱鸣冈、林聆、吴凡、丰中铁、张怀江、李成明、廖有楷、周胜华、苏新平、张敏杰、张家瑞、徐仲偶、陈玉平、晁楣、沈柔坚、何昆、郝伯义、杨锋、潘敏、楼逐虎、刘庆元、寇雁鸣、郭双、吴建棠等。

林聆 《庆丰收》,套色木刻,16x26cm, 1958

沈柔坚《村屋》套色木刻,50x61cm, 1986

潘敏《烧奶茶的哈萨克妇女》,黑白木刻,45x48cm, 1981

贺昆《发红的天》,减版木刻,45x60cm, 1987

(五)

展览的第四部分“技法”,旨在表现木刻版画在技法上的传统与创新。1980年代之后,艺术家们的木刻版画制作技法也趋于多样化,黑白木刻,套色木刻,饾版水印,套色水印,减版木刻,拱花拓印,木口木刻,综合技法等等。新世纪后,年轻的版画家们的创作技法更是形式多样,充满了想象力。这一部分中展出的艺术家包括陈琦、莫测、何为民、王超、方利民、董健生、陈海燕、张晓锋、邬继德、梁栋、应天齐、高荣生、俞启慧、顾志军、康宁、傅继红、郝平、曹欧、徐那、李文鹏、张秋源、顾秀华、何三青等。

展厅一角,曹欧《重构山水》手卷等

展厅一角,何为民《放春》,何三青《非善非水之三》等

此外,展览中木版教育信托木版奖的提名及得奖作品,其中有许多是九零后艺术家,充分显示了中国年轻版画家的出色才华。这一部分中,也将展出一些版画以及它们的原版。

陈玉平《晨雾》,套色水印,39.5x39.5cm,2000

陈琦《扇之一》套色水印 40x46.5cm, 1991

展厅一角,王超的《出城》和《洋相图》

王超《九鬲房之案头清供》部分梨木刻版

展览将展至3月19日。

(本文作者系作家、展览策展人。本文展厅照片均为Francis Gerard拍摄,作品照片感谢各位艺术家。)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亮亮

古泉园地

捕获要送给垂钓者的红金眼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