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郝宏武和他的晋绥文物史料馆:一段历史的见证

01-27

郝宏武和他的晋绥文物史料馆:一段历史的见证

郝宏武

贺龙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

习仲勋亲笔签发的文稿

在中国艺术品的收藏领域中,有一门特殊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收藏,那就是红色收藏。红色收藏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承载着收藏者对历史的崇敬和对一段往而不可追的岁月的缅怀。因此,在很多人印象中,喜欢红色收藏的都应该是上了年纪的人。然而近日,当记者慕名走进青年收藏家郝宏武个人创办的晋绥边区文物史料馆,在参观他所收藏的林林总总两万余件的晋绥红色文物后,不禁感叹:没见过这么热衷于红色文化的收藏家,更没见过如此丰富的个人红色收藏品。

面对人们的赞誉,郝宏武说出了他的想法:“我愿意做晋绥红色文化的普罗米修斯,把它的火种播洒在吕梁这片沃土上,让昔日的晋绥精神再放光芒。”

只身一人 二十余载 只为一事

从一位普通乡村干部到一名晋绥文物收藏家,从一次游玩的偶然发现到把晋绥文物收藏当成事业,从收集零碎资料到文物史料馆初具规模,晋绥红色文物收藏之路,郝宏武一走就走了27年。

出生于柳林军渡的郝宏武自小就对红色文化深感兴趣。1989年春,正在上大学的他前往兴县晋绥烈士陵园、晋绥纪念馆参观。辉煌的晋绥历史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处的显赫地位瞬间吸引了这个意气甘肃、宁夏、山西太原及吕梁。截至今日,郝宏武累计收集的晋绥文物党史资料及战时实物已达2万余件。

在馆内,记者看到一只木制水桶,桶身上面印着一排字:晋察冀边区供给部零贰号。见记者颇有兴趣,郝宏武便讲起了木桶背后的故事,“1993年五一过后,我帮我姐夫搬新家,无意中发现了这只木制水桶。休息之余,我姐夫的父亲高老谈起了木桶的来历。抗战时期,高老随王震旅长的妻哥王大炮做军需官。1939风发的大学生。这次简单的边区行让郝宏武受益匪浅,并开始潜心收集晋绥时期党、政、军、民的各种文物党史资料。

谈到早期收藏,郝宏武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说起了他“淘”来的“第一桶金”:“记得1993年除夕之际,有人告诉我一位‘老夫子’有批有关晋绥的东西想出手,我闻讯后冒雪赶往他家。在一幢老旧的房子内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些藏物,满满一麻袋,顿时兴奋得出了一头汗,虽然出售者要价很高,但我最终还是倾其所有将这些资料全部揽入囊中。那个正月几乎没有出过门,从战时的鸡毛信、公告、布告到军队、地方、政府间的信件往来,包括边区的结婚证、离婚证、路条、土地证、战时通缉令等记录我都细细分类,归档整理。那个正月,虽然很累,但我感觉那是最让我兴奋的一个正月!”

从那一次满载而归后,但凡晋绥文物资料的物件,郝宏武都想方设法收藏到手,收集足迹遍及晋绥儿女生活过的四川、北京、陕西、年清明节后,受任弼时委派去冀中运物资,临行前王大炮让高老带二斤烟叶给贺龙。到了冀中见到贺龙后,贺龙便与高老交谈起来,在得知高老是军浦上(今军渡)人时,贺龙笑着说,你家好地方,不缺水。贺老总问,你们咋取水?高老说拿送饭罐罐提。贺龙捋着胡子笑着说,你们北方人就是舍力气,不会用木条制个桶?又轻巧又结实。高老说我们都没见过那东西,再说,那不漏水?贺龙笑着说,真个土包子!这是前些时,聂师长送我的水桶,今送给你,回去让家里人打水用,也可做个样子,让村里匠人效仿做些。高老千恩万谢收下这个珍贵的礼物,保存至今。于是,就这样,我就又得到了一件至宝!”

一件又一件物品,就是郝宏武二十七年如一日潜心于晋绥文物收藏的一个又一个见证。郝宏武说自己是一个拾荒者,一个原始的囤积者,艰辛埋在心底,但收获却乐于分享。无论自己在哪一个时段,倾情晋绥、研究晋绥、弘扬晋绥精神的初心不改、追求不变。

一份史料 一段历史 一种追求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主藏的晋绥红色文物二万余件,主要涵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时公告、布告;军队写给地方的信件,和当地征集毛驴、担架及运送军火伤员等要事的函件资料;贺龙师长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件,习仲勋政委的亲笔批文;“九·一”记者节上的讲话以及在离石高家沟村参加陕甘宁晋绥联防作战会议时用过的文件篮、麻油灯、炕桌以及习仲勋穿过的军靴;缴获日军的战利品《支那疆域沿革图》以及记录日军自述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图册……郝宏武拿出自己的日记本,一段段工整的笔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多年来对史料晋绥红色文化的解读,记载着一位光辉足迹的追寻者艰辛却执着的脚步。

说,晋绥边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和原绥远省(现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的兴县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带领边区军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收藏的这些资料从不同侧面不用视角,展示了晋绥光辉的烽火岁月。

“晋绥号称‘小延安’,作为延安的屏障、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以贺龙、关向应、习仲勋等为首的晋绥党、政、军、机关人员用尽了心血,确保了延安的物资需求,让侵华日军的脚步未能踏进黄河一步。在这里,晋绥儿女们出粮、出款、出人,涌现出了诸如牛友兰、刘少白、孙良臣等诸多爱国民主绅士。特别是牛友兰先生,将住宅捐政府作为晋绥边区的首府驻地,并捐资2万余大洋;他还将13个子女先后送到革命队伍中,其长子牛荫冠时任晋绥边区行署副主任。“我这里还有牛荫冠及夫人赵辉、其弟牛荫西的亲笔书信27封,这些都是晋绥历史的见证。”郝宏武讲到。

“自己收藏的辐射面太窄,这些藏品应该有一个平台去服务社会,让大家了解晋绥更丰富的历史。”郝宏武说。基于这种想法,他四处奔走,力图使这些珍贵文物更多地展示与世人面前。2006年11月22日,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历史的足迹——郝宏武红色收藏展”,主展他收藏的晋绥文物史料。2009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60周年,郝宏武在柳林县文化馆举办了晋绥文物史料展,轰动了整个柳林县城。2011年6月,他在吕梁汉化像石博物馆举办“珍藏的红色记忆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肯定。面对肯定,郝宏武说:“我收藏的不单纯是一些物品,而是一段有生命的记忆,一段浓厚的晋绥历史文化。人们走进这些展品,会觉得晋绥抗战时期的记忆离我们并不遥远,心灵受到了一定的震撼,那么,我的收藏就实现了它最大的价值。”

一个展馆 一种精神 只为传承

图书、货币、信件……郝宏武对两万余件各类藏品如数家珍。“每一件藏品都是我的孩子,缺一不可,每一张泛黄的资料背后,都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画面。”收集时间长了,郝宏武在“圈内”便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爱好者登门拜访并提出高价收买,但都被他拒绝。“黄金有价,红色文化无价”,收藏对于郝宏武来说,不仅是爱好,更是对晋绥红色文化的一种继承方式。郝宏武坚定地认为,这些藏品,只有扎根于吕梁本土才能最好地好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使藏品发挥更大的价值,郝宏武个人出资开办了晋绥边区文物史料馆,2015年9月18日,800多平米的史料馆在离石区昌圆大厦四层正式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馆内藏品按照十大类别陈列,包括:晋绥边区政府公函类、晋绥边区图书类、货币类、边区医疗卫生类、军队写于地方之信件类、战时鸡毛信类、战时公告、布告类、牛荫冠家函类、晋绥研究相关类图书资料、晋绥时期实物类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晋绥边区红色文物史料馆的成立,对弘扬晋绥红色文化,为党员学习晋绥文化、缅怀晋绥革命历史、坚定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郝宏武说,下一步,史料馆还将与院校合作,以晋绥红色文化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英勇奋战、坚韧不拔的精神,继承晋绥精神弘扬晋绥精神,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史料馆还将为晋绥文化的研究爱好者打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藏品了解晋绥文化、学习晋绥文化、传承晋绥文化,让这些藏品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为吕梁的文化发展提供一块结实的铺路石。

走出郝宏武的晋绥边区文史资料史料馆,记者依然被他的信念与坚持感染着,被已逝去的那段岁月感染着,也许就像郝宏武说的那样:晋绥的岁月是我们永恒的记忆,晋绥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传承,这是吕梁在当前不断改革发展前行的源动力,更是我们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的源动力!

(本版照片均为任昱摄)

记者任昱子璇实习记者刘小宇

天禧通宝值钱吗

夜钓灯品牌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