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探秘黔西南古驿道上的桥梁传奇

01-18

  驿道作为古代中国陆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达政令、军令,物资运输,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驿道中的桥梁,更是驿路运输的关键所在。

  黔西南驿道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秦汉之际,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民国。驿道桥梁见诸史籍者30余座,现存25座。有省道桥梁7座、府道桥梁10座、州县道桥梁8座,分索桥、拱桥、梁桥三种类型。其中,石拱桥23座,铁索桥、铁梁桥各1座。从产生到废止,黔西南驿道桥梁在地方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多彩的一页。

  驿道亦称官道,是中国古代王朝按一定标准修建的供车马通行的道路系统,肇始于商周春秋之际,形成于秦。作为古代中国陆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驿道在传达政令、军令,物资运输、军事行动、官吏出行、边疆治理,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驿道中的桥梁,在驿路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驿路运输关键所在。

  黔西南作为古代西南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驿道的形成,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中印商道(身毒道)和秦汉大一统政权建立后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尤其是汉武帝牂牁郡、修南夷道不无关系。东汉安帝永初六年(112),诏令在黔西南所在牂牁郡周边益州郡(云南晋宁)置皇家牧马苑——万岁苑以来,驿道邮传不断发展。从出土于兴义万屯汉墓群、兴仁交乐汉墓群的东汉中晚期铜马车亦不难看出端倪。此后,尤其在明清时期,随着茶马贸易的繁荣、中央集权力量的增强,驿道体系日臻完善。民国年间,随着公路交通运输的兴起,驿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黔西南驿道由省道、府道、州县道三部分组成。

  省道处滇黔驿道中段,有新、旧两条驿道。“旧驿路自永宁(今关岭永宁)、安南(今晴隆)交界铁索桥之盘江驿,西经安南县之安南驿,又西经江西坡驿,又西经普安县之新兴驿,又西出郡境经软桥入滇;新驿路自安南、郎岱交界之毛口驿,又西经那当、列当两废驿,又西经安南之阿都田驿,又西经普安之白沙驿,又西经舍基场、罐子窑二废驿,又西经普安厅(今盘州)之上寨驿(今属普安县)、刘官屯驿、亦资孔驿而入滇。”

  府道八条。一由兴义府城(今安龙)西至兴义县城;一由府城北至新城(今兴仁),新城北至普安、安南县城;一由府城东北至永丰(今贞丰)州城;一由府城东至册亨州城;一由府城南至广西西隆州交界之湾旬;一由府西南至罗凹;一由府城南至徽老;一由府城南至兴义坝榜。

  州县道二十六条。即:兴义东至新城,兴义南至捧乍(今兴义捧乍镇)、坝达章(今兴义沧江乡坝达章村),兴义西至江底(今兴义乌沙镇江底村),西北至枫塘(今兴义木贾街道枫塘村);普安东至安南,西至普安厅(今盘州),普安北至松岿(今普安兴中镇崧岿村),普安南至忠顺里(今普安青山、兴仁马家屯一带),东南至马乃营智顺里(今兴仁下山镇马乃屯)、阿计营(今兴仁新马场营上村)、安逸营(今兴仁大山乡大野场村),西南至鼠场营义顺里(今普安新店乡)、楼下营仁顺里(今普安楼下镇),青山(今普安青山镇)西北经老厂、十里坪、猪洞、大梨树、粑粑铺至普安厅;安南东至新铺(今关岭新铺乡),安南西至江西坡(今普安江西坡镇),安南北至阿都田(今晴隆花贡镇都田村);永丰州西南至册亨(今册亨纳福街道册阳村),西北至新城,东北至花江(今贞丰平街乡花江村),永丰东至白层(今贞丰白层镇);册亨东至罗斛,册亨南至广西西隆州(今广西隆林)、旧州(今广西靖西)。

  省道桥梁

  黔西南省道桥梁中,处滇黔驿道旧路的有盘江铁索桥、吉星桥、西坡河桥、大河桥、板桥河桥5座,新路的有老马坪桥、庚戌桥2座。

  旧路桥梁——

  盘江铁索桥:地处关岭、晴隆两县交界处,是滇黔驿道旧路要津。盘江铁索桥初为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贵州巡抚严清、舒应龙,巡按傅顺孙、毛在先后协谋,“上覆以屋,未及十年而坏,仍用舟渡。”崇祯元年(1628),时任安普监军副使的朱家民以该处“两山夹行,水势湍驶,不利操舟,亦难架石”,遂捐银倡建铁索桥。用三十六道铁索横贯东西两岸岩石中,上铺木板两重,“厚仅八寸、阔八尺余”“然践之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索桥两岸立高1.3米镇水石狮一对,桥栏铁链贯穿狮口;东西各跨巨枋,并增城置所,历时三年乃成。桥成之日,朱家民提笔作诗曰:“牂牁形势向云盘,山插层霄万叠寒。地险难容江立柱,神工只许铁为栏。人从蜃市楼中现,我在金鳌背上看。三载胼胝今底定,伏波铜柱照巑岏。”盘江之险要及历经艰辛、索桥告竣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明人王锡袞亦盛赞其功:“奚止商家之舟楫祗今南北去住无望洋,直令万禩怀明德。”此后,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五十年(1711)的五十一年中,索桥旋圯旋修凡六次。康熙五十年(1711),贵州巡抚刘荫枢更建索桥,置长28丈、285扣之过江铁索十九条,上穿铁枋55块;桥栏铁索八条,上系铁枋97块、细铁索194条;并在东西两岸建置堞楼,以备防守。民国二十九年(1940),桥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旋在原桥址下游20米另建长50米、宽4米、净跨约30米的铁梁吊桥一座。

  残存的铁索桥旧址桥基共两层:底层桥基在枯水期出水面20米左右,第二层两侧均砌有高5米、宽4米的排洪拱桥。桥头西岸尚存凿于崇祯三年(1630)的朱家民摩崖造像一尊(像作端坐状,头部受损);刻于崇祯元年(1628)至同治十三年(1874)的“朱氏鼎钟”“在德”“一线缝空”“铁锁盘江”“一派别景”摩崖石刻五处。东岸存同治十三年(1874)“力挽长河”“盘江飞渡”“天堑飞虹”“飞虹卧龙”“云里金鳌”“峻岭不飞天外雁,惊涛常起地中雷”和民国二十年(1931)吴用宾题“桥横银汉”摩崖石刻共7处,另有顺治十七年(1660),贵州巡抚卞三元题《重修盘江铁索桥碑记》一通,是为盘江桥石刻群。

  盘江铁索桥及石刻群为滇黔古道平添不少生机,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咏对象之一。

  康熙年间江夏人(湖北武汉)程封有《盘江》诗赞曰:“盘江中断铁桥开,乍见心惊首欲回。谁遣鬼工排鸟道,直教天堑走龙媒。如云戍卒防秋去,尽地金钱转饷来。闻说波流通禹甸,河源万里令人哀。”清人钱宝琛有《铁索桥》诗曰:“盘江山头高耸天,盘江山下藏深渊。双峰擘出巨灵手,划开地肺迸飞泉……须臾彩虹落天半,危梯怪石相勾连。黔虹二字大如斗,烟云磨灭知何年?”描述盘江桥之雄伟、险要。同时期的贵州巡抚田雯亦留下“粘天拔地山槎枒,下有黝潭龙所家。捷玃飞鸟不敢渡,庄蹻瞠目空咨嗟。巧镕长絙三十六,东西穿鼻贯石腹。螮蝀屹立体横陈,直使天堑作平陆”之诗句。

  乾隆年间南笼府知府李其昌,在《过盘江登铁索桥楼》诗中进而咏叹:“盘江雾涌间通游,铁索横波稳造舟。万壑雷轰奔涧底,半天虹饮落峰头。风清古岸鞭投色,月映征霜板迹秋。喜上高楼闻牧笛,蛮烟吹破碧光浮。”对前人造桥懿德赞不绝口。

  吉星桥:在普安县江西坡镇联盟村,一名“吉庆桥”,始建于明,是连接普安、晴隆两县交通要道。桥呈南北向,青石砌筑单孔拱桥。长9米、宽3米,净跨8.7米、矢高29.5米,引桥长3米。桥面石板铺墁,桥头有古树1株,桥下石臼二个,当地人称“打儿窝”。

  西坡河桥:在普安县江西坡镇庙台山、云盘山峡谷间,建于明中后期安普监军副使朱家民筑江西坡有嘉城时。桥呈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整石垒砌。长8米、宽3.5米,净跨5米、矢高7米,引桥长4米,桥面石板铺墁。“处滇黔要津”,是连通有嘉城的重要孔道。

  大河桥:在普安县东北四十里江西坡普安、晴隆交界的大桥河上,亦称江西坡桥。距晴隆县城三十里,东西两岸高岩耸立,为普安、晴隆两县界桥。桥呈东西向,建于明末,原为木桥,由两县共同修建。雍正五年(1727),毁于洪水。乾隆八年(1743),普安县知县江佑台捐修建成石桥。道光二十一年(1841),又圯于洪水。安南县(晴隆)黄昌炯捐黄金四百两重修石桥,后多次旋圯旋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建为钢架木面桥,次年毁于洪水。民国三十年(1941),重建为下承式石台钢架木面桥,全长50.6米、宽5.5米,矢高7.7米。全桥4孔净跨,两端孔各6.9米、中两孔各9.4米。现存二桥墩,高7米、宽6米。

  板桥河桥:在普安县城西北三十余里三板桥社区,跨乌都河,一称“三板桥”。原以三块木板搭建,后毁损。光绪年间,安义镇总兵蒋宗汉组织修建三墩双孔石拱桥。桥呈东西向,桥面青石铺墁。长24米、宽5米,东孔净跨9.9米、矢高8米,西孔净跨9.9米、矢高9.9米,现桥面改铺为沥青路面。

  新路桥梁——

  老马坪桥:位于晴隆县花贡镇竹塘、新元村交界处,跨竹塘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滇黔驿道新路的主要桥梁。长11.35米、宽4米、矢高8.3米,桥面石栏高0.6米,为青石砌筑单孔拱桥。原桥拱中悬1米长铁刀(俗称“桥胆”),1945年被盗。

  庚戌桥:亦称南军桥,位于普安城北13公里南军山麓,是普安、盘州两县往来要道。雍正六年(1728),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鉴于新辟驿路毛口河上流罗盘河“两岸崇山相向……而一水中隔,断岸千尺,宛然在目,无复径路可通,俨若蓬莱弱水之不可飞渡也”之实际,乃建是桥。桥长33.3米、宽6米,矢高33米,置护栏,桥头表以华坊,“并骑而行,可容四十余号”人马。立碑一通,阴刻鄂尔泰《庚戌桥记》。

  清人张九钺作《庚戌桥》诗:“牂牁江走激奔湍,伐石为桥百尺安。野老抚碑知岁月,行人下马凭栏杆。火云散壁红椒熟,香瘴过林翠羽寒。一自韦皋开凿后,青天蜀道不知难。”赞叹鄂尔泰建桥之功。

  嘉庆年间,普安知州金淳囿于“道路坍塌,行者恒蹙蹙縻所骋,而桥上之碑楼旋倾圯”之状况,捐俸银补修大桥,又作“庚戌桥碑记”记其事。

干眼菩提

兰亭序书法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