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少年时好学,十二岁时能写诗赋,有“神童”之誉。唐·元和初年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他为唐朝名臣柳公绰之弟,历任侍书、右司郎中、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谏议知制诰等职。
唐穆宗即位时,柳公权入朝上奏,穆宗召见他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当天就任命他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后又提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开成三年(838),柳公权被任为工部侍郎,后又晋升为学士承旨。
武宗即位后,柳公权被罢学士承旨之职,任为右散骑常侍,后宰相崔珙引荐为集贤殿学士,掌管院事。此后,又接连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等官爵,食邑二千户,后又重新任命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唐·懿宗咸通初年,为太子少师,唐·懿宗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为太子太师。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子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柳公权略作思考,便出口成章,言辞流利华美,众人无不惊叹;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 柳公权面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他通晓音律,擅长书法,精于楷书。初学王羲之,又遍阅近代各家笔法,而主要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两大书家,笔力遒劲刚健,结构谨严端正,字体结构俊秀严紧、刚劲有力,尤以骨力胜人一筹,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
柳公权的楷书,书体开展,中宫密集,重心偏高,而以撇、捺等加以支撑,给人以峻秀之感,法度森严劲挺,起笔收笔无有法则,顿挫提按亦无规矩;其笔大体均匀,且棱角分明。
柳公权学“颜体”,一变宽博丰润而为紧峭峻秀,化凝重端正为犀利遒健,偏重骨力,给人以“俊俏英伟”之感,故有“颜筋柳骨”之誉。北宋·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评其书云:“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在当时,柳公权就以书法名扬天下,上自皇王公卿、士人大夫,以及来朝贡的外国人都十分喜爱他的墨迹。一次,文宗出上联“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对下联“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几位学士也都相继对出下联,但文宗唯独喜欢吟咏柳公权所续两句,并让他题写在殿阁的墙壁之上;题好后,文宗赞叹地说:“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可见他的书法写得有多好!
唐宣宗对柳公权的墨迹至为喜欢。据史书载,当时的公卿大臣家的碑刻墓志如不是“柳体”所书就以为不孝,足见其影响之大。
柳公权的书法遒劲俊媚,用笔讲究“精确干脆、一丝不苟”,尤其对笔画的始末、笔端轻重特别注重,方落、圆收,或方圆兼施,以求准确无误;挑、钩、折等用笔自如,锋出锐利,有“势不可挡”之态。此外,柳公权运笔多用中锋,以腕力行之,故线条纯正浑厚、质朴苍劲,表现了柳体的敦厚方正、沉着稳健的典型风格,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柳公权曾写京兆西明寺《金刚经》,具有钟、王、欧、虞、褚、陆各家的笔法,是其得意之作。《柳公权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长庆四年(824)四月刻。碑为横石,共十二块,满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极为罕见,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院。
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柳公权金刚经》即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北宋·董逌在《广川书跋》一书中说:“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说明此此帖的艺术价值十分难得,对于研究柳公权的楷书形成及发展极有帮助。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说他的《玄秘塔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遒劲有力,笔势稳健;结字瘦长,大小错落有致,巧富变化,顾盼生姿、神采飞扬,行笔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其流传的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名;其他,尚有《李晟碑》、《冯宿碑》、《符磷碑》、《刘沔碑》、《高元裕碑》等碑刻;书迹有《王献之送梨帖后跋》、《蒙诏帖》、《兰亭诗》等。
柳公权一共历经了唐朝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等九代皇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葬于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所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