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乾隆皇帝:历史上的印章迷,他的盖章乐趣何在?

05-05

乾隆皇帝:历史上的印章迷,他的盖章乐趣何在?

文、编辑/木木

史料记载,乾隆黄帝十分喜欢印章,自己有将近1800多方印章,其中最经常用到的也足足有五百多方。

他还有个小癖好:遇见喜欢的他人作品也要盖上自己的章。有时一遍还不过瘾,每欣赏一遍就要盖一次章,后人送他一个外号“盖章狂魔”。

乾隆黄帝可谓走到哪儿盖就盖章盖到哪。我国印章历史悠久,在古代,印章有重要的社会功用和价值。那么,它究竟有什么讲究,以致于乾隆这么喜欢玩印章?

明代官印的繁盛与私印的流行

明代的官印有皇帝所使用的玉玺,称为“宝”,也有百官所用的官印。

据史料记载,明初皇帝所用的御宝共有十七种,不同的玉玺用于不同的场合,有着严格的界限。

到嘉靖十八年又新制七宝,有象征皇权天赐、具有绝对权威的“大明受命之宝”,也有用于奖励忠臣良将的“命德之宝”,共称为大明二十四宝。因这些印章乃皇帝使用,所以这二十四宝乃为龙钮。

而百官所用的印章则是形状为橛形的橛钮,明代橛钮与历代的形状不同,宋元官印橛钮为片状,而明代官印的橛钮则是呈现为不规则的上大下小的圆柱体,印文则均采用九叠篆。

印章的质地在明朝也有所进步,不仅形式繁多,而且品种突破了金银的界限。

明之前,从战国一直到元朝,官印和私印都以青铜为主,也有少量的金、银等质地。

明以后,印章材质发展更为广泛,如玉、水晶、玛瑙、琥珀、竹银等,尤其是盛行于明以后的的花乳石。

该种印章是由元末明初画家王冕首先使用,他不仅是个著名的诗人、画家,而且尤善于篆刻;他采用花乳石刻章解决了其它材质易于崩裂、难于篆刻的难题,从而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介绍明代印章,不得不提到各种流派,主要有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以何震为代表的“雪渔派”、苏宣为代表的“泗水派”以及以汪关为代表的“娄东派”。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文彭和何震。

文彭,字守承,号三桥,其父乃是名噪一时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良好的家学渊源以及江南特有的文人风气,使文彭的才华显现的淋漓尽致。

文彭不仅攻诗书,而且书法造诣极高,在篆刻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在乃父之上。

他创造性地采用冻石为材质进行刻章,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青田石,使得一直停滞不前的篆刻技术向前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印作清新自然,圆润朴实,功底极深,他也被后世公认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

据《印人传》记载,文彭在担任南京国子监时,肩背空篓寻访印石,路过西虹桥时遇到一位肩挑两筐石的蹇卫,后面跟一老翁到市集里去卖

文彭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此石极适于作印石,遂把这四筐石头买下来,改变了之前以牙章作印的办法,“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

而他所提倡的刻章之法也为后世人奉为圭臬,“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

后人从文彭者甚多,如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人都是“吴门派”。现存于河南博物馆的“一庭花月”“半榻琴书”对印,就是文彭印作的杰出代表。

该对印为石质,龟钮,印面均为正方形,每方印的侧面均有文彭亲自篆写的边款:“仿元人篆法,三桥”与“嘉靖丁亥秋日作,文彭”。

三桥乃文彭的号,“一庭花月”和“半榻琴书”就是印章中所说的闲章,其语无字面意义,主要是用来点缀字画,渲染墨宝,此为文人之传统。

早期佩戴的闲章一般刻吉祥语,如出入平安、出入大幸、招财进宝等,后期是文人才学渊博的一种象征,甚至也是文人界识别身份的有效物件。

其中刻着“一庭花月”四字的印章为白文阴刻,刻着“半榻琴文”四字的印章为朱文阳刻,使得这方对印阴阳交错,虚实结合,凸显出它的艺术价值和主人的匠心独运。

明代的另一位篆刻大家是何震,字主臣、号雪渔,撰有《续学古编》,故他的“徽派”也被称为“雪渔派”。

他与文彭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继承并有所突破,改变了文彭那种清新脱俗,自然静怡的篆刻风格。

他的章法苍劲有力、汪洋恣肆、入石三分,强调与书法的结合,海内誉为第一,从其师者人数众多,而他的印章也一时达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

明代后期又出现了苏宣、汪关、朱简三位篆刻名家。他们的篆刻方法各具特点,别具匠心,苏宣的印章雄浑敦厚、苍劲挺拔;

汪关的印章则是形神兼具,与书法融为一体;朱简的印章则是自成一派,在草书的基础上创立了篆草的篆刻方法。

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位理论家,著有《印经》《印图》《印章要论》等书籍。他把自己所创立的篆刻方法传之于世,贡献更甚于前人。

印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印泥盒,用来蓄藏印泥。真正意义上的印奁出现于宋代,它利用了古代妇女用粉盒来保存涂粉的原理,密封性比较好,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不至于作印时干燥无墨。

明以后印奁的材质大为增加,有玉、石、瓷、金、银、象牙等品种,这时的印奁形式各异,惟妙惟肖,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欣赏性,更有地位象征性。

印章的社会功用

印章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变化无穷,材质不断升级。印章之所以没有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与它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功用不无关系。

第一,印章刚产生之初,主要是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辨别所收物品质量优劣、数量多寡的一种凭证,类似于我们今天发票上加盖之印章,物品加封之封条。

第二,印章的用途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皇帝向下传达的旨意称为“圣旨”,而圣旨的起草皇帝不参与,而是由他的御用秘书所起草,皇帝则是在圣旨上加盖印玺使之赋予法律效力。

官员以及部门之间所传递的文书也必须加盖印章,一方面使之赋予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防止传递过程中机密泄露。这种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信件、档案。

第三,印章的用途为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

比如皇帝的印章一般是白玉螭虎钮,而王侯贵族用的是金印,两千石官员用银印,千石以下的一般用铜印,甚至印和章的称谓在不同时期都不一样,印始于秦朝,如秦“昌武君印”;

章这个称谓则始于汉武帝时官印,限于高级官吏,如汉代的“广汉大将军章”,宋以后才印章合称。

第四,印章的用途用于祈福、祈祥。这时印章已经从官印发展到了私印,文人墨客开始佩戴,如上文介绍的文彭的“一庭花月”和“半榻琴书”这对印则就是此用途。

第五,印章用途在于名章,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并不限于等级,大概每人都有名章,这种印章大约在世纪之交甚至现在仍在使用。

第六,社会功用则是作为艺术品而具有欣赏收藏价值。一幅字画、墨宝往往因为几方印章而身价百倍。

了解印章的发展史以及它的社会功用,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宝,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以期把印章艺术发扬光大。

结语:

印章在汉代达到一个高度后,一直停滞不前。直到明代,印章艺术又攀登到新的高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篆刻大家,他们之间流派林立,在相互交流与研究中互相进步。

这些名家不只是简单的篆刻,而是把这门艺术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这也许是篆刻艺术在明代达到顶峰的一个原因。

纯种金毛犬的特征

野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