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鉴网

中国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碧螺春也在其中

11-30

中国茶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来自苏州的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本次入选的名录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

据了解,继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2020年3月13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农业产品“国家级双遗”。

“四绝”盖世

碧螺春制茶技艺雅致、独特

碧螺春茶,俗称“吓煞人香”。后来康熙帝巡视江南时,对其颇为青睐,谓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便正式赐名“碧螺春”,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了解,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出名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明代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历代文人墨客赞赏苏州茶,特别是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谁摘碧天色,点人小龙团,太湖万顷水,渲染几经年。”自清代起迄今,洞庭(山)碧螺春茶蜚声中外,文人墨客,茶叶专家留下许多篇章。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太湖之滨,是历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产地。洞庭山碧螺春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种植模式、优异的品质特色闻名全国。2022年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

作为非遗,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纯手工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

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著称,碧色悦目、味淳甘厚;观碧螺之色,佳趣无穷。在杯中先注沸水,稍待片刻,投入茶叶,沉于杯底而不浮,唯碧螺春茶能之。

碧螺春茶树种植在枇杷、杨梅、桃树、板栗等十多种果树花丛中,果树覆盖率30%左右。茶果间作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的花果香气品质特征,被誉为“茶中仙子”。

一千多年来的湖岛环境和人工选育,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的种质资源。洞庭山碧螺春茶所含的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绿茶品质理化指标都很高,因而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味道鲜醇、口感优异。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500克特级茶有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茶之最。

保护传承加足马力

碧螺春茶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绿茶制作技艺(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目前项目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个。

各类活动中也常见碧螺春的身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通过市民体验碧螺春制作、远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内的苏州非遗、在“相约北京 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动,让碧螺春茶香飘向世界。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新闻发布会每年如期举行,介绍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产区产量、质量等相关情况,回顾、预计茶叶价格趋势,让碧螺春茶产业发展更规范。

吴中区多年以来持续加大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注重茶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走宽了致富于农的特色发展之路。2022年,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至此,我市已成功入选

7个人类非遗项目

(图片来源:苏州市非遗办)

香炉使用方法

宠物沐浴露